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8年职业高中教师经历,其中10年任校长。后创建致朴公益基金会,现任常务副理事长、首席儿童官,主要负责致朴文化的传承和生长、浙江省内实操项目的整体发展、机构儿童观学习和成长。 “不久之前,我顺利地卸任了致朴的首任秘书长,完成了自己在致朴创始之初的承诺,也实现了自己的期待。五年的公益创业经历带给我蜕变式的成长,不仅仅是创建了一个基金会这个结果,更有意义的是,经由致朴,我拓展了生命的边界,成为一个不曾想象到的自己。在这里,我超越了二十年的教师生涯经验,对教育的终极意义有了全新的认知;在这里,我遇到了太多和自己一样的灵魂,让我对世界和他人有了更多的相信和期待;同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更现实的乡村教育,看到了更真实的孩子,于是余生有了更笃定的热爱,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广阔的生长空间。未来,虽然在致朴的职业角色有了变化,然而对我而言,角色只有一个:不断自我生长的教育公益人,和孩子、同道一起,一直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感谢致朴,感谢遇见的每一个你。”
武汉大学法学本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NGO与发展学硕士。2003年开始投入乡村教育公益事业,2018年9月加入致朴,2022年起担任基金会秘书长,负责战略的管理和落地,支持团队成员发展,建立组织核心能力、实现组织的不断进化与可持续发展。 “这两年是我从副秘书长转变为秘书长的两年,虽然只一字之差,并且看起来好多事情原来就是我一直在负责的,但在跟花布交接完以后,还是强烈感受到一把手所需要承担的不一样的责任。这两年来,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秘书长的责任跟主要任务是什么。我该如何去感知整体、把握方向,怎么做成果管理,如何有效支持团队,怎么能在原有的对人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增加高绩效的文化。作为一个新上任的秘书长,感觉自己有太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并且最后会发现,在每一个挑战的背后,都需要回到对自我的革新和改变中来。而要能真正做到自己所知道的那些,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法学硕士,中级社会工作师,从法律跨界到了公益领域已经18年,曾经在草根机构、国际发展机构与国内企业基金会工作,主要工作领域包括艾滋病防治与干预、人权法律教育、流动人口社区发展与流动儿童教育、社区废弃物管理等。从2008年起主要从事公益项目的资助工作,深深认同作为资助工作者的角色,相信作为一种发展领域工作策略可以通过资助与支持的方式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动改变的发生。作为公益老兵与致朴新人,致朴人人平等与参与的机构文化与对资助工作的价值认同深深吸引了我,希望为乡村儿童美育领域发展贡献一份力,同时也在这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滋养。目前在致朴担任社区项目总监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商科生进了公益“坑”,在教育及公益领域一呆就是9年。除此以外还是一个三岁女儿的妈妈,和一个热衷于视觉化表达的手帐er。2022年4月加入致朴,担任领域发展总监,负责美育领域建设的相关工作。 “一直期待自己能活出一种身心完整、知行合一的状态,就是我所相信的东西,既是我正在做的事情,也是我正在创造的成果。结缘致朴的这一年多,越来越觉得致朴在探索的就是我想要去做的事情——能够和一群人一起向前,创造美好的、有光的教育,支持到更多人的生命成长。更有意思的是,除了把这样美好的教育做出来以外,我们同时还可以探索美好的组织乃至一个更大的生态可以如何生成与发展。 喜悦的同时又不断面临着诸多自我拷问,致朴新五年战略刚确定我们要做领域,但是领域的工作到底要怎么着手?如何衡量其成效?什么样的特质适合做这个工作?做领域建设的成就感来自哪里?……这一年多里,我的内心经常在“我能行!”和“我可以吗?”之间摇摆,但这恰恰是令人兴奋的地方,在被“拉伸”中不断突破自我,飞速成长。梁晓燕老师曾说,领域推动是一个成就人的工作,也是一个成就工作领域的工作。多酷!所以,沉住气,好好干,相信时间的力量。”
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做过文化节事研究、高中语文教师。过去8年,主要围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学校整体改善和办学体制改革等议题,在教育公益领域实践和研究。2022年12月加入致朴,担任学校项目总监,并负责美育学校共创项目。 “关注人的发展和公民社会,希望能以教育和系统的视角,和伙伴一起探索乡村儿童美育。 对人价值的珍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让我们聚在一起、携手同行。作为乡村教育的实践陪伴者和观察研究者,我很高兴有机会在工作中不断加深对于人、乡村、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并逐步认识自己、了解与他者的关系并创造新的可能。 接下来的两年,在致朴,我希望和团队共同探索适合致朴的项目管理、团队支持方式,让‘人的发展’和‘事的推进’相互支持,让我们看到美育的价值是如何作用于乡村儿童、乡村教师、乡村学校,真实的学习如何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发生并会产生怎样的涟漪。”
一个典型的ENFP, 同济大学编导专业本科,后于法国深造博物馆学与策展专业,曾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负责展览及公共教育工作。2020年6月加入致朴,目前担任教师发展项目经理,负责乡村教师发展支持项目。 “转眼加入致朴三年多了,如果是念书,研究生也该毕业啦!这两年,在致朴开的题是‘如何以美育支持乡村教师个体成长’。越来越明白“教育是教育者的生命状态”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尤其回想起那些所见的或是曾深深影响了我的老师,那些洋溢着热爱又有着不同个性的具体的人。另一方面,我又在不断走进乡村老师们的真实生活时,产生了强烈的同理。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在那样的处境下会怎样?我不一定能做得比他们好。那我又该如何支持到大家的成长呢?就这样,两年里我和老师们一起尝试认识自己,寻找热情,思索自我和教育、公益事业的关联,也在做中学,感知成长的意味。 这两年,在致朴掉过很多眼泪,那些在‘相信’和‘怀疑’中的反复,都是成长的过程。记得那天办公室在讨论是什么让人具有‘生命力’。除了天赋之外,我想是底层的信念,那些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也愿意坚守的部分。这两年中,我仿佛越来越确认了自己的相信,相信美育给人带来的触动与反思,相信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相信在当下‘小’比‘大’更可贵,相信柔软会比坚硬更有力。 在一次分享中了解到‘有活力的职业livelihood career’的概念,它提供了看待工作的四层维度。我觉得在致朴,我走到了第二圈,这是一份与我的愿景一致,让我快乐的工作;这也是可以让我收获真正财富:健康、与社会的连结、本地的知识的工作。而未来的两年,我希望自己能坚持相信,能跳出自我,以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更敏捷的方式与更多乡村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做知行合一的教育,进而尝试走到第三和第四圈,去支持更多本地社群,在力所能及处改变那些我们不喜欢的‘游戏规则’。”
.本科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因爸爸的建议就读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时的麻风病康复村志愿者经历成为我理解社会和建立自我认知的一条通道,现在正沿着它,一路探索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关系。23年4月加入致朴,目前担任致朴资助官员,一致的底色是对人和教育问题的关心和行动愿望。 “出生成长于一个种满木棉花的潮汕小城镇,内心深处住着个“恋家者”,行动轨迹却离家越来越远。今年从广州迁居杭州,新城市给了我很多独自探索的欲望和空间,喜欢在自然里行走,喜欢变迁缓慢的乡村和小镇,喜欢在稳固的环境里发掘新奇。 此前,致朴对于常驻珠三角的我来说,是陌生和低调的,认识和了解致朴是一个慢慢展开的过程,让我看到了面对乡村儿童现状的另一种行动路径,也让我看到了基金会做事方式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致朴的整个面试和沟通过程中,我感受到对面试者的耐心和尊重,以及一种彼此长期投入的期望;在第一次参加“致朴日”时,我看到一群人停下手头的日常工作,回溯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为团队成员间的共识展开深入的讨论…… 最重要的是,在熟悉致朴资助工作的这段日子里,我对于“耐心资本”、“长期投入”、“追求本质”、“灵动回应”、“珍视经验(即便看起来失败了)”等特质都有了实感,在这样一个能深度对话的团队里,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一个典型的INFP,社工专业毕业,因为向往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选择进入公益行业。2019年加入致朴,目前负责乡村儿童社区美育课堂项目。在成长道路上越来越发现“与人交往”的美妙,但常常把天聊死。没事喜欢自己安静地呆着,是一个头脑简单的“空想家”。目前正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路上。 “21年底,自己在周报上写到‘预感到接下来的工作对我来说会是一个很大并且不一样的挑战’,现在回头看,果然如此。按照心理学的三圈理论,这两年我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恐慌圈和学习圈游走,常常处于乱序状态,‘我好像有点懵’慢慢成为了口头禅。之前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社交场域中,我都更习惯当一个幕后支持者的角色,而这两年的工作正在不断push着我冲到台前,扛起统筹的责任,这对我真算是莫大的挑战。即使现在,我也依旧会时不时把自己缩回去,但这也真是一段特别宝贵的经历和学习的机会。 回看过去两年的记录和周报,发现过程中经常产生很多的思考和下一步行动的计划,但常常陷入‘没有下文’,仿佛一件事结束了、复盘反思过了就停止了,在遇到下一个类似问题时,又从头来过。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希望未来能够慢慢把过往的经验尝试梳理和整合。 但可能也源于工作上的挑战,让自己不断尝试探索自我。致朴一直倡导的知行合一,仿佛指路明灯,闪烁着告诉我,回到自己。尽管这个过程很难,也挺痛苦的,就像此刻,我依然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也还是想要继续再试一试。 回到这个问题,这两年致朴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是勇气吧。今年团建的时候,李丽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现在的答案是:‘做一个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一个尽力不向恐惧妥协的人吧。’”
“杭州五四职业高中”毕业,加入致朴前开过饭店、网吧、游戏厅、服装店、棋牌室、超市,还做过滴滴司机。机构创始之初加入致朴,一直担任机构的行政和出纳,负责团队的后勤保障,管理办公室日常事务,落实机构的规章制度执行,审核相关收据单据和报销凭证,对收付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全过程监督。 “2024春,致朴已是八年的陈酿,而我也多了许多白胡子,作为致朴当下唯一的男生,左手算盘,右手扫帚,这是我真实的模样。团队很有爱,凝聚力执行力很高,短短几年在行业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影响到一大批人,还一直自省去中心化,让人佩服愿意靠近。 成长这个词这些年影响我很多,导致会一些疑问在脑袋里发芽:成长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失去了原有的样子?我的成长很不容易,有时候会走三步退两步,整体看来还是不断向前的,只是成长的速度打了折扣。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压力,压力越大,斗志应该越强,但是往往不是这样的,需要我很努力地摒弃厌烦的情绪,把当下最要紧工作做好。我该怎么办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成熟的我该有的样子?稻盛和夫说过:‘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新的历程马上开始了,未来,我应该还是致朴团队最核心的成员。且行,且看,且从容,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棵大树,一棵白杨树,自由生长。’”
西安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学士,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9年乡土民间文化调研、出版及纪录片相关工作经历,13年儿童美育公益领域经验。2016年联合创立乡村儿童美育公益机构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并担任理事长。 2021年兼职加入致朴,担任致朴首席美育官,负责机构与美育内容相关工作,支持美育实操团队的项目探索及美育专业成长,直接参与美育示范校的共创与教师发展支持。
中国美院毕业,设计师、导演、策展人。2015年创办传统手工艺平台——谷雨,7年跑了16个省无偿拍摄600多位手艺人。别人当面评价有情怀,实际上就是说我傻。有个理想真的很辛苦,但历尽山河,人间值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私董会教练,在成为专业私董会教练之前,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015年,进入公益领域,担任社企联盟发起的公益组织领导人私董会1502小组带组教练。2016年开始探索为公益人培养私董会主持教练,至今已为公益领域培养数百位私董会主持人。2023年与致朴合作成为美育领域第一个私董会小组的带组教练,并受邀为致朴做组织诊断。2024年起担任致朴首席成长支持官,支持致朴团队的个人成长。